不少人在使用相机拍摄视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用什么相机拍摄视频好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除了要看常规的基本的参数以外,有些人还会考虑相机的画幅,但问题是: “以拍摄视频为前提,画幅的尺寸到底是不是越大越好?”
用相机拍摄视频时代来临了
记得在2010年左右,佳能5D2单反相机上搭载了全高清拍摄视频功能,自此开创了用单反相机拍摄视频的新潮流,在这样的需求驱使之下,很多低成本视频拍摄团队也先后使用佳能5D系列来拍摄视频,即使现在已经进入4K时代,还是有不少人在使用4K以外的分辨率如1080P、720P拍摄视频。

▲佳能5D2在当时开创了单反相机拍摄视频的新局面,截至目前5D系列如5D3、5D4仍深受拍摄视频团队的喜爱。
超清设备随身化
时间推移,松下推出可拍摄超清影像的GH4,索尼也在索尼四代黑卡上增加了超清拍摄视频功能,截至目前甚至连手机都可以拍摄超清视频,单纯从常规参数来看,似乎都已超出相机的全高清拍摄视频参数,于是我们想知道的是,该选择用带4K功能的数码相机拍摄视频?还是该用全1080P单反相机拍摄视频呢?

▲即使是普通数码相机也有超清拍摄视频能力,目前松下以及索尼都有推出可拍摄超清画质的数码相机。
画幅越大,拍摄视频就越好吗?
影像品质取决于画幅,这句话对“拍照”来说或许是正确的(但非绝对),因为大尺寸的cmos理论上可以捕获更多光线,并且像素密度可以做到更低,使得弱光线下拍摄,高感度噪点更少。

举个例子来说,全画幅相机在像素、动态范围、宽容度、高感表现上通常都会胜于小画幅的相机,但对拍摄视频来说,画幅越大是不是画质越好呢?
答案是“不一定”
我们在用相机拍照时,使用的是cmos全部的有效像素,但在拍摄视频时却并不是专业的。举个例子来说,一台2千万像素、具备1080P拍摄视频功能的单反相机,它在拍摄视频并不是全部的像素都在工作。以全高清画质来说,整个画面总共也才1920 x 1080=约200万像素而已,意味着这台相机虽然有2千万的有效像素,但在拍摄视频时仅仅只会输出约十分之一的像素,而如果是超清画质的拍摄视频也仅有3840×2160=约800万像素,仍占不到一般数码相机的一半像素。

取样方式是重点
相机在处理拍摄视频时的运算有这几种
其一是隔行扫描,相隔几个像素取一个像素作为真实的像素点输出,这是目前较多数的取样方式。其二是像素合并相邻几个像素合并成一个像素输出,这2种方式的差距在于cmos对拍摄视频的取样多少,前者是仅利用最低限度的的像素去完成拍摄视频,较多的像素点信息会被牺牲,后者则是使用较多的像素点,所输出的视频信息也较齐全。

▲隔行扫描的原理,仅使用cmos中的部分像素读出

▲像素合并示意,图中是取9 个像素合并为单个像素,理论上可以输出更好的画质
另一种方式是像素裁剪,相机只取画面较中间的像素做拍摄视频输出,拍摄视频出来的画面会让人有种“拉近”的感觉,这是因为拍摄视频裁剪了作品的中间,所以给人拍摄视频画面可以拍很远的错觉。很多设备都是这用种原理在拍摄视频的。

▲不同的裁剪模式会利用到cmos的不同区域
由于相机在拍摄视频时,cmos并不一定是100% 全部运行的,在拍摄视频时全画幅的特性也无法发挥全面。事实上取样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画质表现,以像素合并来说,有些相机具备“全像素读取”的参数。

除了我们上述提到的隔行扫描、像素合并、像素裁剪以外,还有超采样等方式。
动态范围
另一项不一定取决于画幅的是动态范围。
以拍摄照片来说确实是画幅的尺寸越大,动态范围表现越好,只有部分相机会因为不同品牌而有小的影响,例如,同样是全画幅相机,索尼的动态范围表现通常比佳能好一点,尼康相机也是有的一拼。

而对拍摄视频来说,动态范围却不一定就是全画幅的一定比C画幅的好。
以照片的动态范围来衡量视频的动态范围是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是由于相机在拍摄视频与拍照时的原理不同。相信只要是拍摄视频专业摄影师一定了解过,同一台相机其拍摄视频的动态范围表现和照片照片相比,视频效果看起来就差,而以前面所提到的采样方式为例,“隔行扫描”的动态范围往往也会比“像素合并”差。
各大相机品牌商为了提升拍摄视频的动态范围,推出的解决方案是“Log 文件格式”,例如松下 的“V-Log”,索尼 的“S-Log”以及佳能的“C-Log”,为得是让相机得以记录更多的动态范围,并让摄影师在后期时能有更多的调整空间。

如果摄影师是需要后期调色的视频制作者,看Log 文件决定动态范围,会比看画幅来的正确很多。
格式、压缩率与流量
视频的格式也是重点之一,例如AVCHD与XAVCS格式,Motion Jpeg(视频压缩格式)、等都是会影响视频的成像质量与用途。而在前面的“4K的问题中除了视频分辨率,我们更该关心的是“流量”多少。

文中我们提到了分辨率与流量的观念,当分辨率提高,流量却没有随之倍增时,高分辨率的视频表现不一定就好。
另一方面,摄影师也需注意相机的拍摄视频流量是否会超出硬件的上限,例如佳能目前推出的超清拍摄视频相机都是远高于目前超清拍摄视频的主流流量(100Mbps),流量高达500Mbps,每秒产生约60MB 的文件会对后期、内存卡、硬盘造成相当大的负担。

如果没有特别高的需求和商业需求,要谨慎考虑文件大小。在追求高画质的同时,也要注意流量与像素问题,如果后期不处理高分辨率的视频,那么拍摄高品质的视频也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特别是电脑的硬件跟不上软件时。
全画幅的优势
用了非常多的文字来强调画幅并不是一切,实际上的确是这样的,即使是用在摄影棚内录制节目,某些广播、电影类的摄像机,有的也不是中画幅和全画幅,甚至有的比手机大一点,这并不比小相机的cmos大上了多少。
如果这样说,那肯定就要问:全画幅相机难道就没有优势吗?
凡事无绝对,与小画幅的机器相比较,全画幅的景深、立体感、凸显主体的性能、独特的色彩、广大的镜头支持性,仍然是无可取代的绝佳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单反相机开创了拍摄视频先河,打开了视频拍摄的市场,并且直到现今仍然有很多玩家使用单反相机拍短片。

▲你知道吗?即使是这样的某些小电视台用的摄像机,其cmos尺寸大小也才2/3″ 而已,比现今的1寸cmos的相机还要小。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本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市场上总有一些摄影师喜欢拿“隔行扫描”、“像素裁剪”且没有支持Log 的数码全画幅单反来指具备“全像素读取”、具备“Log 文件”、支持“10bit 像素”性能的小画幅相机拍摄视频的能力差,抨击其他设备。


相信看完文章的你都能了解,这中说法其实不是绝对的正确,也不是绝对的错误,都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的,拍摄视频功能应以拍摄视频的角度来分析,而拍照功能应以摄影的角度来分析,虽然都是拍摄,但却不能混淆,动态和静态的区别很大。
画幅是考量拍摄视频的因素之一,但绝非首要因素,挑选符合自己定位、需求、功能的机型才是最好的。
对于拍摄视频设备应该怎么来选择,这也是要根据摄影师的需求来定。
如果你想主打小成本、小团队为主,那么Log 文件可能就会是必要的;如果非常重视视频色彩,那么拥有10bit 像素就会是首选目标之一;如果只是家庭使用,偶尔拍摄几个视频自己看看,那么可能只会要求颜色好、对焦快这些基本功能。拍照要考虑画幅的问题,拍摄视频就要先抛弃画幅,综合考虑,希望你看完本文后,能明白拍视频的机器应该怎么买,相信你对各种摄影参数和设备的理解也更上了一层楼。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