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行,拍摄风光怎么选镜头?从风光摄影创作角度来看看

有拍风光推荐镜头吗?请问拍人像要买哪颗镜头?拍风光买哪颗镜头比较好?旅行该带定焦镜头吗?这些问题每次在与读者互动中,都会被问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大问题,我也觉得是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好好来讨论。
拍风光要什么镜头
一般直觉地认为“广角镜头” 呀,广角镜头能把整个画面都拍下来,美景尽收眼里,有什么镜头比广角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更加有震撼力呢?
广角镜能拍尽一般入门镜头所拍不到的视角,非常广乏的视野范围,像如此大的罗马竞技场,不用退后数步,也能整个容貌外观放进一张照片里,这么迷人的魅力,确实吸睛,让不少摄影初学者刚入门时魂牵梦萦啊。
到了欧洲旅行,我很喜欢去每个城市当地最大的教堂,进去欣赏教堂的各种艺术设计,欣赏如何的采光,动线的安排,了解一座偌大的教堂,背后想必是经历许多艰辛的过程才有现在让人瞠目结舌的雄伟与壮观。
而这种感受,通过超广角镜头产生的强烈透视感效果,更能将种种亲临现场感受给如实的再现出来。
不得不说超广角镜头会让人上瘾,用过一次会让你爱不释手,像中毒一样让你舍不得换下来,基于此进而爱上超广角镜头,也是十分的合情合理。
可惜的是越广的焦段(如12mm),建筑物变形更明显,像这张变形的明显,城堡两边的高塔已经严重的歪斜,这则是我们常说的“透视变形” ,越是广角的镜头拍下来的景物越是明夸张,显得有些突兀。
超广角镜头带来的视觉效果是非常迷人,但若运用得不好更显的一张作品非常的奇怪,反而对初学者来说这并不是非常容易上手的镜头。
拍风光有很多种拍法,不是必须都用超广角镜头单一创作主题,如这张为德国新天鹅堡山脚下拍的作品,采用70mm 焦段拍摄,70mm 焦距下有些许压缩感,让前方的树林与后方的山丘有些许压缩感,产生城堡由山森围绕的感觉。
奥地利非常美,即使在火车上往着窗外随手拍,也能得到一张让人心旷神怡的照片,没有人说 “风光照片” 有着一定的定义。
28mm 也算稍广,但比较不会有如24mm 镜头透视变形的明显,照片四边还算平稳,两条平行的铁轨也没有明显的弯曲,28mm 反而有着稍广的特性,同时又较轻微的变形也十分好用。
35mm 是个很喜欢的焦段。轻微的压缩感,让照片右侧的房子能紧邻在一起,将远处的教堂带得离我们更近一点,照片也保持四平八稳特性,又比50mm 更广一些,打造出些许辽阔特性,又能维持照片内每一元素的平稳、比例。
采用95mm 将有更强烈压缩感,创造出一张照片较为扁平,近景与远景压在一起,虽然丧失空间感,却也带来十分平稳的构图。
会有人并不喜欢长焦段带来的压缩感,同时视角太窄构图不易,反而我觉得这两种特性是我喜欢的元素,120mm 左右焦段,已有强烈的压缩感,将近的、远的元素通通拉在同一个平面,不会因较远处的房子显得过小,更有效地填满整张画面。
后方的山丘,前方的道路,以及夹在中间的房子、教堂等,在127mm 焦段,压缩感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消失,画一整齐的相邻贴近着,我偏爱这种风光摄影技巧,能消除超广角镜头下透视感效果,带来画面不稳定的感觉。
远方教堂的尖顶,跟近处现代建筑工具的塔吊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在110mm 焦距下,仍无法达成我理想的构图。
采用270mm 轻易的将两者拉得近了些,形成强烈对比,一张照片形成过去建筑与现在科技彼此对话的空间,
42mm 小广角,帮我们含括更大范围的视野,当采取这种构作,反而说不出此时爱丁堡新旧城区历史背景下,那种时光交错的心理感受。
结论
没有观点,没有故事,构图是为了“再现” 你的故事,说着你体验到的感受,此时镜头仅是辅助你完成更吸睛的构图。事实上,没有一定“拍风光需要、适合的镜头”,每一种不同焦段镜头,都有该镜头的特性下捕捉到的视野,同一个风光下都能表现不同观点,取决于当下。
只不过我们常常倾向、习惯用近似的镜头,站着差不多的位置,拍出差不多的照片,说着一种故事,却忘了照片背后重要的不是你用什么镜头,也绝不是你的构图有多美,你想说的故事才是一张照片的生命力,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摄影眼”吧。
0

评论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